在内蒙古鄂托克旗的沙窝窝里,正上演着一场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故事。这里的牛羊,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这一切的背后,是当地政府、企业和农牧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通过创新治沙模式、发展现代养殖产业以及提供医疗教育保障,为牛羊创造了优质的生存环境,也为当地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治沙模式,为牛羊筑牢生态根基
鄂托克旗地处毛乌素沙地,曾经是风沙肆虐的荒漠地带。然而,近年来,通过创新治沙模式,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鄂托克旗林草局副局长孔令刚介绍,自2020年起,鄂托克旗采用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治沙模式,种植柠条64.18万亩,占近年种植总面积的88.7%。这一模式不仅简化了项目程序,提升了建设效率,还成功建立了生态建设与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有效解决了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积极性低的问题。
2024年,鄂托克旗实施了“三北”工程毛乌素沙地西部荒漠草原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以及鄂托克旗2024年市本级“三北”防护林荒漠化防治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项目。借助“先建后补”模式,顺利完成80万亩草原的补播改良。这一技术模式不仅在鄂托克前旗、乌审旗等周边地区得到认可,还推广至10万亩以上。未来,“先建后补”模式还将在“三北”工程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上风口阻隔带北段西侧沙化土地治理项目中进一步推广。目前,鄂托克旗已圆满完成所有“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和以工代赈的试点任务目标,为牛羊创造了更优质的生态环境。
治沙英雄引领,沙地变绿洲滋养牛羊
在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巴嘎额尔和图嘎查,有一位治沙英雄李建国。他是汉族,197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仅有小学学历,却是当地的造林大户、民族团结示范林负责人,还曾被评为全旗生态文明示范户。
由于地处毛乌素沙漠北缘,李建国一家承包的几千亩土地皆是沙地,几乎寸草不生,牲畜难以生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生活。1980年,李建国及其父母妻子响应“绿化祖国”号召,毅然投身防沙治沙、种树绿化工作。起初,刚种上的苗木常被风沙摧毁,但他们没有放弃。通过积极商量治沙方案,放沙障、种固沙植物,情况逐渐好转,后来确定了树草套种模式,种植杨树、榆树、柳树、国槐等,树下搭配杨柴等植物。40多年来,两代人坚持不懈,在烈日下劳作,在风沙中午餐,克服重重困难,共计绿化沙漠3000多亩,植树4万余棵,种柳1000余亩,向国家和周边牧民提供树苗10万余棵。如今,他家承包的沙地已变成绿洲,生活也随之改善。家里饲养的羊群每年能出栏二百多只羊,加上国家公益林补贴、销售沙柳等,一年收入二十余万元。李建国用行动为牛羊打造了一片肥沃的牧场。
产业基地崛起,助力牛羊产业腾飞
苏米图苏木肉牛养殖基地蓬勃发展。目前由第三方公司内蒙古宝曼牧业有限公司经营的苏米图苏木肉牛养殖基地,一、二期已完工投入使用。一期育肥场占地2.7万平方米,可饲养600余头牛。育肥场采用挡风避寒思路,不建设大型棚圈,减少基础投入,饲草料棚占地1200平方米,包含草粉加工库和精饲料储存库。二期建设活动场所17500平方米、牛舍1980平方米、饲喂槽195米。按照国家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标准,推广现代养殖技术,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区域产业迈向高标准、高质量。
内蒙古宝曼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5月,注册资本4112万元。公司秉持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牧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服务宗旨,专业从事高品质肉牛繁育、养殖、屠宰、加工、销售。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嘎查集体经济”的养殖方式,充分利用当地天然草场,结合现代化养殖技术,为市场提供优质、健康、放心的高档肉牛产品,推动肉牛产业蓬勃发展。
苏米图苏木肉羊养殖产业联合体示范基地由内蒙古草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在肉羊养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肉羊养殖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为肉羊提供更科学的养殖环境和发展空间。
医疗教育护航,保障牛羊健康成长
2023年建成的苏米图苏木牛专科医院,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是内蒙古首家牛专科医院。医院设有家畜实验操作区、初诊室、检验室、手术室、病畜康疗区、兽用药房、远程诊疗培训室等多个功能室。不仅能为患病牛羊提供专业治疗,牧民可带病畜前来挂号治疗,对于不方便到医院就诊的大牲畜,还提供家中随诊服务,为农牧民提供了极大便利,全力保障牛羊的健康。
科技小院里的实践课堂。在科技小院中,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开展实践课堂。在这里,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养殖相结合,为牛羊养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通过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解决牛羊养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从教育层面为牛羊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在鄂托克旗,从创新治沙模式改善生态,到养殖产业基地的崛起,再到医疗教育的有力保障,沙窝窝里的牛羊正享受着全方位的“幸福生活”,这里的生态与产业发展也正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