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21年6月10日通过并公布,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共7章71条。该法明确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的方针、原则和体制机制,突出军人地位和担负的职责使命,规范军人荣誉维护制度,明确军人待遇保障基本制度,完善军人抚恤优待制度,明确法律责任追究机制,是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的基础性、综合性的重要法律。这部法内所规定的军人地位是什么?在体制机制方面是如何进行规范的?立法目的是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内容有哪些?又有哪些创新和亮点呢?让我们跟随小编的脚步一同学习法律起草组专家、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教授郝万禄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的解读。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所规定的军人地位是?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所规范的军人地位,涉及军人义务和军人权利两个基本问题。法律对军人地位作出明确规范,可概括为四句话:军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武装力量的基本成员;是人民子弟兵;是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此基础上,相应规定了军人担负的职责使命。法律还对军人政治权利、军人履职保障等作出明确。这是第一次对军人的法律地位作出规范。以法律形式宣示,国家的鲜明态度和全社会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可以起到引领全篇的作用。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在体制机制方面是如何规范的?
关于领导管理体制,法律明确从中央和国家有关机关到乡镇、街道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关于工作运行机制,法律从三个层面作出规定:一是在中央层面,法律明确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门、国务院退役军人工作主管部门以及中央和国家有关机关、中央军委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工作;二是在地方层面,明确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军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工作部门按照行政区划或者单位建制做好保障工作;三是在工作协调层面,明确国防动员系统负责所在行政区域军地之间的联系协调工作,并根据需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如何理解立法的目的?
关于立法目的,法律第一条就作出了明确规定,概括了4句话:为了保障军人地位和合法权益;激励军人履行职责和使命;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贯彻落实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是军地各级机关、各类组织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严实的工作作风推动法律落地落实。”郭林茂表示,应通过抓好学习宣传、抓好贯彻实施、抓好政策配套,推动形成完整、协调、高效、管用的配套法规政策体系,为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的颁布有哪些重要意义?
这部法,是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成果。法律的公布和施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以用四句话概括: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主席决策部署的实际举措,将党的意志和改革举措转化为制度安排。二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重要支撑,依法保障军人地位和权益,必将进一步激励广大官兵忠实履行使命,投身强军伟业。
三是完善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途径,把我们的优良传统、成熟定型的政策制度和最新改革成果固化为法律,填补国家法律体系的空白。四是强化全民国防意识的需要,依法明确组织和公民的责任义务,有利于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形成尊崇优待军人的浓厚社会氛围。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有哪些创新点和亮点?
这部法是首次从国家立法层面,对维护军人地位、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作出了系统规范。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介绍到这部法律主要有8个创新点:一是从国家立法层面构建了军人权益保障体系,二是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了尊崇军人地位,三是系统构建了军人荣誉维护制度,四是系统规范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军人待遇保障制度,五是全面规范由生活解困向褒扬、抚恤、优待相结合转变的抚恤优待制度,六是在荣誉激励、待遇保障、抚恤优待等制度规范的各方面着力体现备战打仗的导向性和针对性,七是明确规范全社会力量参与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的鼓励和引导机制,八是建立健全法律责任追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