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鄂托克旗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苏木乡镇 > 苏米图苏木

绿了北疆 富了家乡

索 引 号: 000014349/ 分  类: 综合 ; 机构职能
发布机构:苏米图苏木 发文日期:2015年05月14日
名  称: 绿了北疆 富了家乡
文  号: 无 主 题 词:绿了北疆 富了家乡

    聆听深情悠扬的长调牧歌,探寻古老神奇的草原名刹,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像是一叶绿舟,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北缘摇曳前进。浓郁的草原民族文化、蓬勃新起的生态旅游业、科学发展的现代农牧业都在这片绿舟之上千帆竞发。

 

绿了北疆 富了家乡

 

位于鄂托克旗南部苏米图苏木,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纯牧业民族地区总面积2822平方公里,辖10个嘎查、51个牧业小组常住人口3721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2%境内水土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级特大型天然气田——苏里格天然气田的核心区和主要分部区,目前气田己探明储量达5000亿立方米以上

 

    苏米图苏木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沙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40%左右,土地的沙漠化早年对草原的无序开发加之常年干旱少雨的气候,引发了这里生态环境恶劣的连锁反应,一时间,沙漠化成了苏米图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场“绿色保卫持久战”也因此拉开了序幕。

1998年,查汉巴娃退休后毅然回到贫瘠的家乡,承包了2万亩集体荒沙,带领嘎查里的热情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利用十六年的时间,在荒无人烟的毛乌素大沙窝创造了马什亥嘎查万亩林,荒漠霎时变成了绿洲。2013年,在旗委政府的组织策划下,著名歌唱家腾格尔同志在家乡苏米图苏木亲自揭牌建立了总面积为3000亩“腾格尔林”一大批投身治沙造林先进人物和一批靠治沙造林、恢复草原生态增收致富的有识之士,为打造绿色家园、实现“绿富同兴”的梦想,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按照“依靠全民造林,加强管护活林,推广科技育林”的发展思路,苏米图苏木每年坚持种植各类林木、草类植被15万亩,植树5000多株,年均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目前,苏米图苏木的退耕还林面积15.1084万亩;“三北”防护林建设面积7.0465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面积62.04万亩;公益林117.5031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多年来,苏米图苏木始终坚持退牧还草(林)、草畜平衡政策,每年实施退牧还草项目15万亩,全苏木范围内基本上消灭了荒沙荒滩,天蓝、地绿、人和的生态文明胜景初步显现。

 

近年来,在注重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苏米图苏木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牧为主、农牧结合、以农补牧”的发展路子,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努力建设现代农牧业经济,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使全苏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以来,苏木党委政府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市、旗两级有关会议精神,按照“真心引导群众、真情服务群众、真正惠及群众”的要求,“强基础、促发展、惠民生”为工作思路,重点抓好“生态建设、牧民增收、作风建设”三大工作,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完善服务功能,切实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2014年底,苏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3100元。 2014年,苏木全力加强畜种改良工作,为农牧户免费提供肉牛、奶牛配种750头,引进种公羊50只。

结合苏米图苏木自身发展实际,苏木党委政府科学绘制《苏米图苏木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五年规划》,重点培育发展肉牛肉羊、生态及沙产业 “三大”产业,力争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采用“支部+合作社+牧户”的形式,在党支部的引领下,以肉牛和肉羊屠宰加工厂为依托,收购家庭牧场和育肥场的肉牛、肉羊,把市场和农牧户联系起来,实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得农牧民养殖的产量和效益达到最大化。今年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肉羊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总投资189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持1000万元,市旗财政扶持352万元,农牧民自筹547万元,为我苏木180户新建棚圈,为肉羊发展奠定了基础设施基础预计到2017年,全苏木基础母牛养殖量要达到9000头,出栏肉牛7500头,形成肉牛规模化养殖。年内,苏米图苏木将重点培育肉羊生态养殖家庭牧场基础户10户。预计到2017年,肉羊生态养殖家庭牧场基础户将达到300户,全苏木基础母羊养殖量将达到4.5万只,年出栏肉羊羔羊13.5万只。对原有的42处人工授精站进行资源整合,新建绵羊授精站9处,山羊授精站6处,肉牛中心配种站5处。现全苏木拥有配套设施齐全、服务水平一体化、辐射作用明显的标准化人工授精站42处,覆盖全苏木10个嘎查。目前,苏米图苏木已拥有柠条、杨柴、花棒、沙柳等沙生植物灌木林50万亩,饲料林20万亩形成了两家饲草料加工厂规模化企业。投产后将形成灌木颗粒饲料年生产能力10万吨,产值2亿元。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为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绿色的牧草

 

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方之一,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拥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间传统文艺产物,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曲艺、民族服饰、饮食、歌舞、马术文化、祭祀礼仪等民俗风景随处可见。在上世纪80年代,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率先组建了牧民文艺队,作为全区第一支文艺队进京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文化部命名为“草原文化的灿烂明珠”。在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苏米图苏木又改建多处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乐器室等功能室共500㎡,建立了“乌都淖”党总支综合型活动室,占地面积200㎡,图书阅览室50 ㎡,全部配备相关设施设备,为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组织开展各项文艺活动搭建了理想的舞台。为更好地服务于嘎查和农牧民,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文化站配备了一支能歌善舞、积极向上的工作队伍。在草原民族文化气息浓厚的苏米图苏木,农牧民都怀揣着展示文艺才华的热情,一批批具有文艺天赋、自学成才的“乡土文艺人才”不断涌现,他们以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精彩的表演艺术,创造了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文化大餐,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弘扬发展。通过组织开展迎“七一”活动、各嘎查那达慕、布赫别力古台祭祀及苏里格庙会祭祀等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体系。

 

    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撩起古老庙宇的神秘面纱,苏米图苏木境内的苏里格庙及布和里古台祭祀文化旅游区被苏米图重点打造成为生态旅游景区,吸引着四海宾朋来一睹它们的神韵。苏里格庙位于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苏里格嘎查境内,是国家AA级旅游区,整装大气田苏里格气田以此命名。苏里格庙距旗府乌兰镇80公里,地处鄂旗、鄂前旗、乌审旗三旗交界处,为纪念成吉思汗在此祭旗出征西夏而建,是鄂尔多斯市最大的寺庙之一。庙四周坐拥三湖,分别为盐湖、盐碱湖、碱湖、淡水湖。海市蜃楼的奇景在这里出现,远在2公里之外即可见沙漠、房屋、树木倒影。苏里格庙旅游区以雄浑的毛乌素大漠为背景,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布和里古台祭祀文化旅游区苏米图苏木伊连陶劳盖嘎查境内又一重要景区。二00七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把鄂托克旗伊连陶劳盖阿拉格苏勒德名命为非物质文化保护区。每年的5月1日(农历)黎明时分全体祭祀达尔扈特和牧民聚集在一起点燃一堆柴火,燃烧 直至太阳升起,牧民们以一颗虔诚纯洁的心,膜拜着他们的太阳神,全体达尔扈特人和牧民献九九八十一只“乌茶”、念伊金仓、苏勒德仓、活羊祭祀,以亘古未变的激昂守护者他们共同的信仰!

绿色、科学、传承、创新,近年来,苏米图苏木在着重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基础上,从传承悠久的草原民族文化入手,大力创新生态经济发展,着手打造了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业,让昂首阔步的苏米图苏木被越来越多的人耳熟能详。同时,在市委组织部及各级包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市委“三到服务活动”、旗委“三联六助”暖民心工程等惠民政策,完成了200户危房改造、救助2400多贫困人员、建立“苏米图苏木贫困学生助学基金”,资助290名贫困学生58.2万元;修建129.6公里砂石路,56公里公路;新建棚圈300处;新建35千伏变电站一处,架设268公里高压线路,解决490户通电工程;解决了43户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为166户、7818亩安装实施时针式喷灌和小型喷灌、滴灌设备;投入完善农牧业机械化服务队,完成原沙产业开发区、苏木所在地街道硬化、绿化、粉刷等工程,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民生救助覆盖面和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

今年来,苏米图苏木党委政府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市、旗有关会议精神,开展“1464”工作模式、抓好活动主体,组织“三大课堂”、鲜活学习主体,记好“民情日记”、把握意见主体,制定“三定”工作法、确保帮扶实效,找准“四风”问题,切实做好整改落工作,新达到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继续推广牧区“一统五联”区域化党建新模式,充分发挥“四嘎查联建”优势,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及丰富党员活动日。同时进一步巩固市委组织部“三到服务”活动对苏米图生态植被建设、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文化卫生、社会救助等五大类23项帮扶项目效果,同时201410月新设立“苏米图综合服务中心”,方便农牧民办事,从而不断高了基层组织服务水平。

 

享昔时草原文化之魅力,看今朝草原儿女之气魄,苏米图苏木这沙漠腹地里摇曳的绿舟终会在激情满怀的苏米图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成长为一艘巨轮,承载着草原儿女以崭新的姿态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