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 报 提 纲
中共蒙西镇委员会 蒙西镇人民政府
(2014年7月31日)
一、基本情况
蒙西镇地处“一盟三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交汇处,东依矿产资源富集的千里山,南接新型工业城市乌海市,西邻黄河东岸,北靠全国商品粮基地河套平原。黄河流经境内51公里,内部交通干线已与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和110国道对接。全镇总面积1938平方公里,所辖8个嘎查村和2个社区,全镇总人口1.8万,户籍人口3981户、9880人,其中农牧业人口3303户、8623人。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加大各项政策的争取力度,树立积极主动、不靠、不等、全方位的政策争取工作理念,已被列为自治区新农村新牧区首批示范苏木镇、全区重点镇、鄂尔多斯市首批建设的小城镇、全市县域经济示范苏木镇,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今年以来,我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从农村牧区实际出发,结合“三联六助一行动”中的美丽乡村行动和“乡风文明大行动”,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动员、以点带面、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治环境卫生、培育文明风尚、深化文明创建,多措并举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改善全镇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二、工作思路
㈠开展农村牧区环境卫生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整治行动以治理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为主要内容,以村庄三清(清垃圾、清渣土、清路障)、三改(改厕、改圈、改设施)、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为基础,以一个重点、两种方式、三类典型、四项计划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工作,集中清理整治“三废九乱”(废弃物品、废弃房舍、废弃棚圈和柴草乱垛、材料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摊点乱设、杆线乱拉、建筑乱搭、广告乱贴),逐步实现四有(垃圾池、箱,环卫保洁队伍,公厕,垃圾处理点)、四无(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无暴露垃圾,主要街道两侧无污水乱排,农村牧区无乱堆、乱放杂物,主要街道两侧无乱搭、乱建)。
1.确定一个重点。结合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确定以新农村“四村合一”生活区为重点整治区域,以点带面,推进嘎查村、社区活动室周围及全镇环境整治工作。
2.采取两种方式
⑴政府实施,集中整治。由党委、政府责成分管领导组织实施,隆安社区密切配合,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组建环境集中整治工作队伍,集中整治重点区域环境卫生,设置相关环卫设施,完善环卫基础设施。
⑵动员群众,分片治理。全面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工作,自觉做好房屋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环境整治片区,分片治理环境卫生,既要大胆主动地探索环境整治的新模式、新方法,又要使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3.树立三类典型。选树达标户、标兵户、星级户三类典型户,对树立的三类典型户要张榜公布,颁发典型户门牌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和政治待遇,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行动环境整治工作。争取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将上述三类典型户作为我镇“村民公约”,对达到达标户以上标准的予以优先安排城乡低保、慰问救济、涉农项目和贷款扶持等优惠政策(达标户、标兵户、星级户评定标准和奖励方式等其他事宜另行文通知)。
4.实施四项计划
⑴党员示范计划。开展建设“美丽乡村”党员在行动活动,机关要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进村入户,用群众的语言向群众宣传环境整治工作,把工作的现实意义、具体措施、方法步骤和整改内容向群众说明白,做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员,使环境整治工作部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⑵环卫保洁队伍建设计划。要组建一支覆盖新农村规划区、社区,涉及道路、街道及新农村生活区三个作业面的环卫保洁队伍,推进垃圾、污水、渣土归池,柴草堆归位。
⑶全民总动员计划。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工作,依靠群众力量,凝聚群众智慧,重点完成嘎查村、社区活动室和居民集中居住区、背街巷道“三乱”(乱堆、乱放、乱建)现象整治,引导农牧民青(微)贮秸秆,减少地上草垛,环境卫生达到规定要求。
⑷环卫设施完善计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合理设置厕所、垃圾池、垃圾箱等环卫基础设施,年内要完成需维修厕所的维修加固任务,镇区主要街道(110国道)和重点区域要配备不少20个垃圾箱、3个信息公示栏,更换街道所有路灯。并争取配套项目,普及太阳能、沼气等现代化生活设施,实现秸秆和牲畜粪便等再次利用。
㈡狠刹不正之风,倡导文明新风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宣传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引导农牧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酗酒赌博,提倡孝老敬老、反对薄养厚葬,提倡勤劳致富、反对好逸恶劳,提倡村邻和睦、反对家族宗派,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倡导文明家风、乡风,培育文明风尚;深化“守望相助”,各嘎查村(社区)组织成立志愿服务队,把生活困难群众和老年人、残疾人作为关爱重点,积极开展以送温暖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运用广播、条幅、宣传栏、手机短信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法制、科普宣传教育,广泛普及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有礼的新型农牧民。
㈢深化文明创建,倡树文明新风尚
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宗旨引领带动群众认可、参与、支持文明城镇创建,巩固和拓展文明旗县城创建成果,真正让群众在创建过程中受教育、得实惠,为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奠定基础;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洁净人家”等创评活动,从2014年开始,全镇每年将评选10户“十星级文明户”,20户“洁净人家”,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农牧民、贴近实际,全面提高农牧民个体文明素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重大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发挥农牧民业余文化队伍、农牧区文化中介组织的作用,繁荣发展农牧区文化。
二、 活动开展情况
㈠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上级组织部门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我镇于4月30日召开环境整治动员会,与会人员涉及各驻镇单位负责人、嘎查村负责人及部分企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会上对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制定下发了《蒙西镇“美丽乡村”行动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对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目的、整治任务及措施和实施步骤等进一步作了细化和要求。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美丽乡村”行动环境整治领导小组,下设集中整治、分片治理8个工作组,分别调动各方面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服务。并与各嘎查村签订了美丽乡村行动目标责任书。根据旗委要求,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爱我家乡文明行,乡风文明大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爱我家乡文明行·乡风文明大行动”的实施方案》,与各嘎查村签订《爱我家乡文明行·乡风文明大行动》工作进度表,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
㈡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利用公开栏和手机信息平台等形式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大行动,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法制、科普宣传教育,广泛普及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发放《蒙西镇农村牧区环境整治倡议书》等宣传资料5000余份,每日利用各村的大喇叭宣传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有礼的新型农牧民。成立由镇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组成的环境集中整治工作队伍,每1-2周开展一次白色垃圾集中清理工作和环境卫生宣传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㈢各嘎查村(社区)开展情况。各嘎查村、社区相继召开了动员部署会议,成立“美丽乡村”环境整治志愿者服务队,劝导农牧民改变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工作,每周定期对所辖区域内的白色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在环境整治的同时强化宣传教育,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教育引导农牧民自觉革除陋习,养成文明习惯,大力营造人人讲究卫生,人人爱护环境、爱我家乡的良好氛围。
㈣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洁净人家”评选活动。通过各嘎查村工作人员发放宣传单方式广泛宣传十星级文明户和“洁净人家”评选条件,严格标准,在评选过程中,层层把关,保证质量,推选出真正的优秀典型。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引领社会风尚,进而促进我镇农牧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牧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截止目前,已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2户,“洁净人家”2户。
㈤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卫基础设施,计划投资90万元,新建(改建)公厕11个,垃圾池14个,购置垃圾箱20个,建立一支30人组成的专职环境卫生保洁队伍,做好村级道路清扫、生活垃圾清运等工作。现已投入5.6万,建成14个垃圾池,公厕已全面开工建设。实施亮化工程,投资20万元更换了碱柜镇区主干道(约2.5公里)两侧的60盏路灯。各工作组已经全面开展垃圾清运工作,已投入8万元雇佣垃圾车、铲车对镇区及沿河嘎查村垃圾进行集中清运,目前已清运3000余吨。计划投资1401万元在新农村生活区实施硬化工程10万平方米,外环硬化面积5100平方米,已完成工程量的14%。2014年以前,镇区环卫工作由园区园林绿化和公共事业管理局负责,为了便于管理,今年将镇区环卫工作交镇政府管理,运行仍按照园区签订的环卫合同执行,目前共有10名环卫人员。
三、 存在问题
㈠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违章建筑拆除及绿化、亮化工程等各项工作,经我镇详细梳理、预算,美丽乡村行动一期工作需资金约366.2万元,我镇已与管委会协商解决部分资金,但仍有较大缺口。现恳请上级协调相关部门,为我镇拨付专项资金,以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
㈡碱柜地区环境整治难度较大问题。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街巷硬化,今年重点在新农村生活区实施硬化,加之镇区基础设施多为90年代建设,废品收购站多,不规范,农民思想观念仍陈旧,农区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致使110国道碱柜两侧无法硬化。
㈢ 村庄规划有待完善。碱柜地区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没有合理规划,建议上级协调相关设计院,重新为我镇沿河地区进行整体规划。全镇建设了部分公厕、垃圾池,但公共设施亟待完善。